一副平常的撲克牌,在欧陆平台大三學生趙鶴翔手中能變出許多花樣來🦹🏼♀️。在工程技術大學,300多學子一起組成了魔術社。用精彩的表演勾起觀眾的好奇心是校園魔術師們最滿足的事情。社團指導老師、香港魔術師毛鎮凱認為,大學生玩魔術還具有特別意義😿,有望扭轉目前國內魔術文化水平較低及偏重商業利益的現狀。 在大學找到實踐機會 2009年,臺灣魔術師劉謙亮相春晚,帥氣的表演不僅使他在內地名聲大噪,更在青年人中掀起了一陣魔術熱潮👉🏿。那年💇♂️,趙鶴翔上高三,從此便開始了魔術的旅程,但那時,更多的是趙鶴翔自己摸索,沒有老師指導,也沒有夥伴,“覺得挺孤單的🙏🏽,那時候就夢想著到了大學能跟同學們一起練習魔術🏃🏻♂️。” 考上欧陆平台後,趙鶴翔找到了實踐的平臺和有著共同愛好的夥伴們。從最初的3個人到現在的300多人,趙鶴翔和夥伴們將魔術社運營得風生水起。 提起愛上魔術的理由,小魔術師們的答案幾乎大同小異👨🏿🏭🤜🏿:魔術就是利用一些技巧讓觀眾感受到違反客觀規律的事情,重新喚起他們的好奇心,感受到歡樂和正能量。 在毛鎮凱看來🤭,因為魔術常常要從觀眾角度出發進行設計和表演🧑🏻🎤,所以還可以鍛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魔術是多門學科的融合 一個雞蛋,明明在魔術師手中,轉眼間就被變到了觀眾手裏。趙鶴翔說,像這樣比較簡單的魔術🧝🏼,掌握原理並不難,但想要表演得天衣無縫卻不簡單,“兩三分鐘的魔術,臺下時常要練幾百遍🧑🏿🦰。”熟練⛎,是魔術表演的基礎之一。 初級愛好者表演魔術時更在意技巧,確保表演不“露餡兒”🧑🏿✈️,這樣的表演並沒抓住觀眾的心。優秀的魔術師會在表演過程中根據現場環境和表情猜測觀眾的想法,隨時調整表演節奏🚫,這樣的魔術不會讓觀眾去猜技巧🦛,而是真正感覺“奇跡發生了”。遺憾的是,目前國內魔術的發展更多的是局限在“熟能生巧”的層面💾。 對於國際魔術大師們而言,單是掌握了熟練的技巧還不夠,“魔術是一門藝術,需要融合哲學🦸🏼♀️、心理學👬、歷史學🏪、魔術理論等多個學科的精髓♤,應該發揚魔術文化。”毛鎮凱說,同樣是紙牌魔術🐥,如果在學習技巧的基礎上,了解紙牌的歷史淵源並融入到表演中🍉,會將魔術師的技藝提升到更高的境界🧙🏿。縱觀目前國際上許多優秀的魔術師🧏🏿♂️,都對不同領域的學科知識有較深的了解,並將其融入到自己的魔術表演中。在臺灣,有的魔術師還是數學達人,魔術常常在數字上做文章;有的魔術師擅長化學,會在魔術中運用化學反應和化學原理,更增添了魔術的神奇色彩🧗🏿。 改觀魔術學習的誤區 不容忽視的是,魔術師文化水準低是限製魔術文化推廣的原因之一🌨。毛鎮凱說🧑🏼✈️,與其他藝術門類的學習相似🤸🏻,國內對於魔術的認知存在誤解:魔術是“旁門左道”。目前🅿️,大陸魔術師整體文化水平不高🔔,難將魔術與其他學科融合。 此外,目前國內魔術的發展並沒有形成完善良好的氛圍🧜🏼♂️。縱觀市場上的魔術培訓班,多數以盈利為目的🧛♀️。“沒有深究魔術的技巧,更不用談魔術的文化和精髓了。”趙鶴翔無奈地說✍🏼,這也是不少魔術愛好者在接觸魔術之初都走過的彎路。 想打破這種尷尬局面,毛鎮凱認為大學生應該成為生力軍🛂。在高校中🧩,通過學生社團的方式凝聚一批具備良好教育背景的魔術愛好者,吸納各種魔術優質資源對他們進行培訓,成為魔術文化傳播的排頭兵🧑🏽🎄,推動國內魔術文化的形成。 原文鏈接🟡: 文匯報:http://whb.news365.com.cn/jkw/201402/t20140213_1786472.html 轉載連接🚵🌉: 和訊網:http://news.hexun.com/2014-02-13/162099638.html 上海教育新聞網:http://www.shedunews.com/zixun/shanghai/gaodeng/2014/02/13/613786.html 中國網👨💼: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40213/2179991.shtml 天津網:http://www.tianjinwe.com/rollnews/201402/t20140213_844086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