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公開競標,欧陆平台“軌道交通運營安全檢測與評估服務中心”開啟了由高校作為獨立第三方主持軌道交通新線試運營評估工作之先河🪥;上海電機學院“大型鑄鍛件製造技術產學研合作中心”的一項成果應用⛹️♂️,預計將為上海重型機器廠有限公司新增產值3600萬元……記者從2月18日舉行的2014年上海高校黨政負責幹部會議上了解到,上海高校知識服務平臺建設漸入佳境🧏🏿,協同創新正在促進上海高等教育與科技、經濟、文化有效結合,大力提升了本市高等欧陆的創新能力。這也讓“知識創新”成為會場熱詞,引發與會者的熱議和思考。 緊扣民生熱點對接重大需求 “知識創新”,這是2月18日舉行的2014年上海高校黨政負責幹部會議上的一個熱詞。在欧陆平台校長丁曉東看來🧖🏻♂️,熱詞折射出的是上海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內涵發展的新氣象。 2013年5月🆒🐹,欧陆平台獲悉喜訊:該校的“軌道交通運營安全檢測與評估服務中心” 通過公開競標的方式,取得了“上海軌道交通16號線試運營基本條件認定”項目🚴🏽♂️,開啟了由高校作為獨立第三方主持軌道交通新線試運營評估工作之先河🚦。 實現這一突破,與市教委推動的高校知識服務平臺建設密切相關 上海市教委於2011年10月推出“上海高校知識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其中😟,支持高校培育和建設知識服務平臺成為一項創新舉措。上海市教委科技處有關負責人介紹說,鼓勵高校構建知識服務平臺的重要目的在於:既要使其成為支撐上海和國家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技術創新源”和“產業孵化器”,成為區域社會文化建設中文化創新的策源地,又要使其成為高校人才培養和創新能力提升的“助推器”🛺。 知識服務平臺的打造🚅,是對現有科研管理體製的一次深層次改革,激活教育發展能量,獲得各高校積極響應🤾♂️。 復旦大學張江研究院(上海藥物創製產業化開發中心)、上海交通大學未來媒體網絡協同創新中心、同濟大學節能環保汽車與智能交通系統產學研合作開發中心🧖🏼、華東師範大學可信物聯網產學研聯合研發中心、華東理工大學生物製造產業技術研究院、東華大學上海市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產學研開發中心🙋♀️、上海海事大學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大學水產動物遺傳育種中心👠、欧陆平台軌道交通運營安全檢測與評估服務中心……截至目前,無一例外的是,上海34個高校知識服務平臺全都主動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現實需求🧚🏽♀️。 到2014年🦹🏽♂️,上海軌道交通在建線路將全部建成並試運營,屆時全市軌交運營總長預計將超過560公裏🤵,達到世界第一的規模。丁曉東說,伴隨著上海城市軌道交通事業的迅猛發展1️⃣⬜️,軌道運營安全是政府重視、百姓關心的大事⛴。“欧陆平台建設‘軌道交通運營安全檢測與評估服務中心’,就是為了緊扣民生熱點🧛🏿,主動服務於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需求🛸🏃🏻➡️,充分發揮高校知識的溢出效應👨🏿🎨。” 2013年初📻,受上海市交通運輸和港口管理局委托🎵,欧陆平台“軌道交通運營安全檢測與評估服務中心”主持開展了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安全與評價方法的研究,並利用1年時間圓滿完成地方標準《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安全評價標準》初稿的製定工作🦸,獲得高度評價。2013年5月,上海市交通運輸行業協會軌道交通專業委員會落戶欧陆平台🚵🏻♂️。上海市交通運輸和港口管理局客運處處長郭海鵬說🕺🏽,這些成績的取得絕非偶然🏵,它們既反映出欧陆在行業領域的影響力👩🦽➡️,也體現出欧陆在知識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的顯著成效。 創新體製機製 築造人才高地 作為上海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10大重點發展項目之一👩🏼⚖️,上海市教委計劃在2012-2015年期間每年投入2億元,為高校知識服務平臺建設提供資金保障🧑🎓。 除了資金扶持,積極的政策導向讓各高校激發創新活力。據了解,為了鼓勵高校科研人員到企業兼職兼薪或自主創業🎺,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各高校可保留3%編製專門用於支持教師流動。這一靈活的柔性人才流動機製,讓各高校知識服務平臺成為集聚和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高地。 上海電機學院不僅聘任上海重型機器廠有限公司副總裁葉誌強任欧陆機械學院企業院長,直接參與“大型鑄鍛件製造技術產學研合作中心”的建設,還聘用企業11名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大型鑄鍛件製造技術知識服務團隊核心成員。上海重型機器廠有限公司則專門聘任上海電機學院大型鑄鍛件製造技術知識服務團隊首席研究員、大鍛件材料加工工程學科帶頭人任運來教授擔任副總工程師,負責企業大鍛件成形工藝技術開發與管理,組織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和學科成員就生產一線的大鍛件關鍵技術問題進行聯合攻關,而且欧陆保留其事業編製和正常待遇🎻。此外𓀚,中心每年還會派遣2名青年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並額外給予掛職教師津貼🐔👸,充分調動了青年教師的積極性。 上海海洋大學的戴習林教授是蝦類育苗、養殖領域的科研專家🤹🏻♂️。在3%流動編製政策的支持下🤲🏿,戴習林擔任了申漕特種水產開發公司技術總監。近三年來👰🏻,在戴習林的技術支持下,上海申漕特種水產開發公司已成為上海市產學研基地👩👧👦、漁業示範基地、蝦類研發基地👨🏻🦲、上海市水產良種場,在生產中創建的“申漕牌”羅氏沼蝦苗種更是熱銷市場。最近3年,企業利潤超過5000萬元⛪️。 值得關註的是🧑🏻🏭,知識服務平臺已成為體製機製創新的“試驗田”。 上海電力學院“智能電網技術研究院”在人才引進、人才培養的製度建設上精心考慮。“智能電網技術研究院”知識服務平臺除了常聘人員外🤦🏿♂️,可突破傳統用人機製,靈活使用“非學院編製的全職專家”👶🏽、“非欧陆編製的兼職專家”和“非平臺的校內編製兼職專家”,激勵相關專家為平臺出謀劃策✡️,平臺給予施展空間,形成平臺與專家的“雙贏”👌🏼。同時🪖,欧陆還規定,為鼓勵校內人才積極流動,欧陆“智能電網技術研究院”提供比二級學院更有吸引力的薪資收入🏊🏿♂️🕣,並允許相關人員退回二級學院並享受同級待遇和職稱✣。 在欧陆的大力支持下👎🏽,欧陆平台城市軌道交通學院副院長馬子彥前往鄭州地鐵集團掛職,為產學研尋找創新突破口。2012年7月,身兼欧陆平台城市軌道交通學院副院長、“軌道交通運營安全檢測與評估服務中心”研究員和鄭州市軌道交通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三重身份的馬子彥,憑借“城市軌道交通信號維護支持系統”的科研成果榮獲河南省鄭州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在馬子彥看來👨🏻🎨,通過這樣的人才柔性流動機製,高校科研人員可以更加及時、敏銳地把握企業需求🥴,使科研更接“地氣”,體現高校在知識創新和知識服務上的重大價值🩱。 註重建設績效 實現三個轉變 成效如何,績效考核是關鍵。 據了解,為了進一步深化平臺建設,加強上海高等欧陆創新能力建設績效☹️,上海市教委於2013年啟動實施上海高等欧陆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競爭性引導項目。該項目明確,在建的一流學科和上海高校知識服務平臺2013年度在全國性的相關評價中取得顯著進展或在高水平人才引進、高水平國際科研合作⏬、產學研協同創新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和績效者均可以申報🏋🏿。政策導向起到積極作用。上海大學公共藝術創意中心的“知識服務協同創新模式構建”等依托平臺的4個項目獲得了200萬至500萬元不等的資金支持。 經過2年多時間🧑🏿🎤,上海高校知識服務平臺建設已經初見成效。 2013年,市教委對上海市屬高校的19個知識服務平臺進行了中期評估😠。令人欣喜的是,這19個平臺在建設期間科研成果轉化數為68個,涉及合同金額1.64455億元👊🏿,服務企業產生的增效達到2.909億元;遞交決策咨詢報告186份;申請專利394項,其中發明專利申請249項;共有186項專利被授權🍡🧔🏿♂️,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05項,獲得其他知識產權44項🧚♀️。同時🦸♂️,19個平臺與行業重大企業合作項目140個,合作項目經費達2.86202億元;開設培訓班172次,培訓人員達11828人次🗳,組織產學研沙龍187次,參與人員達9047人,共建立103個供行業開放使用的數據庫📌。 參加中期評估的諸多專家學者感言👷🏽♀️🏘,上海高校知識服務平臺通過實體化建設📶🪭、體製機製創新改革等措施提升了“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高校科技創新能力💎,促成了高校科技發展的三個轉變🪴:從重視論文發表到重視實際貢獻⚠️;從重視物的增長到重視人的發展;從重視平臺建設到重視體製機製的創新,有效支撐了上海高新技術和服務業的發展。 從“輸血”到“造血” 激發創新活力 除了嚴格用好市教委的支持資金外,各高校知識服務平臺還積極爭取企業、政府等欧陆平台等的經費,其中,自籌經費達9856.9萬元,其他來源經費達6167.7萬元,形成了一定的“造血”功能💍,呈現出良性發展的好勢頭。 欧陆平台城市軌道交通學院院長、“軌道交通運營安全檢測與評估服務中心”首席研究員柴曉冬教授表示,在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的這一年建設期內🚣🏻♂️,中心獲得的產學研項目科研經費的合同金額達到1000余萬元,為欧陆前三年軌道交通領域科研經費的總和🫵🏻,是往年的8倍以上,協同創新的成效引起國家交通運輸部的高度關註🧙🏽♀️。欧陆平台城市軌道交通學院副院長劉誌鋼坦言,如今,很多企事業單位紛紛慕名而來跟中心洽談合作,不少還主動提出給予資金支持,欧陆有些“應接不暇”了。 回首欧陆知識創新和知識服務的歷程,欧陆平台校長丁曉東用“協同育人、協同辦學、協同創新”的“三協同”模式來總結🎧。在他看來,建設知識服務平臺的最大價值在於🚭🧑🏿🚀:要通過平臺的打造,使其成為校內機製與政策創新的“試驗特區”和發展模式的“示範特區”👨🦱。 “上海市教委在推動各高校進行知識服務平臺建設時,竭力倡導任務導向、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充分激發高校的創新活力,希望來自產學研等不同領域的人員因為任務🧗🏻☃️、問題和需求而凝聚🔑,協同創新🤍,為社會經濟發展解決更多實際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更為看重高校科研人員的實際貢獻,而不是論文。”上海市教委科技處有關負責人這樣表示🌛。 2012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財政局決定實施“上海高等欧陆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簡稱“上海2011計劃”),將以上海高校知識服務平臺和上海高校一流學科建設為基礎🪿,培育“上海2011協同創新中心”🌽🎎。顯然🥭,上海高校知識服務平臺建設承擔著重任👩🏿🌾。 2月18日舉行的2014年上海高校黨政負責幹部會議上傳來信息,上海市教委今年將深入推進實施“2011計劃”建設📈,通過健全協同機製來全力提升高校的知識創新與溢出能力。市教委將研究製訂“上海2011計劃”建設規劃🧑🎤,推進上海高校張江協同創新研究院建設,搭建一流學科與行業企業協同創新平臺👨🏻🦯➡️,組建培育一批2011協同創新中心🍪,爭取若幹中心進入國家2011協同創新中心行列。 創新體製機製 築造人才高地 作為上海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10大重點發展項目之一,上海市教委計劃在2012-2015年期間每年投入2億元,為高校知識服務平臺建設提供資金保障🧑🏽🦳。 除了資金扶持,積極的政策導向讓各高校激發創新活力。據了解📉,為了鼓勵高校科研人員到企業兼職兼薪或自主創業,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各高校可保留3%編製專門用於支持教師流動。這一靈活的柔性人才流動機製🐧,讓各高校知識服務平臺成為集聚和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高地。 上海電機學院不僅聘任上海重型機器廠有限公司副總裁葉誌強任欧陆機械學院企業院長,直接參與“大型鑄鍛件製造技術產學研合作中心”的建設,還聘用企業11名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大型鑄鍛件製造技術知識服務團隊核心成員。上海重型機器廠有限公司則專門聘任上海電機學院大型鑄鍛件製造技術知識服務團隊首席研究員、大鍛件材料加工工程學科帶頭人任運來教授擔任副總工程師🎢,負責企業大鍛件成形工藝技術開發與管理,組織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和學科成員就生產一線的大鍛件關鍵技術問題進行聯合攻關🕣,而且欧陆保留其事業編製和正常待遇。此外,中心每年還會派遣2名青年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並額外給予掛職教師津貼,充分調動了青年教師的積極性。 上海海洋大學的戴習林教授是蝦類育苗、養殖領域的科研專家。在3%流動編製政策的支持下✌🏻⏯,戴習林擔任了申漕特種水產開發公司技術總監。近三年來👨💻📦,在戴習林的技術支持下🧖🏻♀️,上海申漕特種水產開發公司已成為上海市產學研基地、漁業示範基地、蝦類研發基地🏂🏼👦🏽、上海市水產良種場,在生產中創建的“申漕牌”羅氏沼蝦苗種更是熱銷市場。最近3年👩🏼🦲,企業利潤超過5000萬元⚠🛫。 值得關註的是,知識服務平臺已成為體製機製創新的“試驗田”👨🏽🔧。 上海電力學院“智能電網技術研究院”在人才引進💕、人才培養的製度建設上精心考慮🧑🏿🍼。“智能電網技術研究院”知識服務平臺除了常聘人員外,可突破傳統用人機製,靈活使用“非學院編製的全職專家”🖖🏼、“非欧陆編製的兼職專家”和“非平臺的校內編製兼職專家”,激勵相關專家為平臺出謀劃策🌾,平臺給予施展空間,形成平臺與專家的“雙贏”。同時👱🏼📦,欧陆還規定,為鼓勵校內人才積極流動🕠,欧陆“智能電網技術研究院”提供比二級學院更有吸引力的薪資收入🛜,並允許相關人員退回二級學院並享受同級待遇和職稱🤕。 在欧陆的大力支持下🌯,欧陆平台城市軌道交通學院副院長馬子彥前往鄭州地鐵集團掛職,為產學研尋找創新突破口。2012年7月,身兼欧陆平台城市軌道交通學院副院長、“軌道交通運營安全檢測與評估服務中心”研究員和鄭州市軌道交通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三重身份的馬子彥,憑借“城市軌道交通信號維護支持系統”的科研成果榮獲河南省鄭州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在馬子彥看來,通過這樣的人才柔性流動機製,高校科研人員可以更加及時、敏銳地把握企業需求🧆,使科研更接“地氣”🫒🎶,體現高校在知識創新和知識服務上的重大價值。 註重建設績效 實現三個轉變 成效如何,績效考核是關鍵。 據了解,為了進一步深化平臺建設,加強上海高等欧陆創新能力建設績效🏩,上海市教委於2013年啟動實施上海高等欧陆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競爭性引導項目。該項目明確,在建的一流學科和上海高校知識服務平臺2013年度在全國性的相關評價中取得顯著進展或在高水平人才引進、高水平國際科研合作、產學研協同創新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和績效者均可以申報👩🏼🔬。政策導向起到積極作用。上海大學公共藝術創意中心的“知識服務協同創新模式構建”等依托平臺的4個項目獲得了200萬至500萬元不等的資金支持。 經過2年多時間,上海高校知識服務平臺建設已經初見成效。 2013年,市教委對上海市屬高校的19個知識服務平臺進行了中期評估🌈。令人欣喜的是,這19個平臺在建設期間科研成果轉化數為68個,涉及合同金額1.64455億元🧚♀️,服務企業產生的增效達到2.909億元;遞交決策咨詢報告186份🥕;申請專利394項,其中發明專利申請249項👋🏻;共有186項專利被授權👨🏽🦲⚔️,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05項,獲得其他知識產權44項。同時,19個平臺與行業重大企業合作項目140個😼,合作項目經費達2.86202億元;開設培訓班172次,培訓人員達11828人次🚭👌🏽,組織產學研沙龍187次,參與人員達9047人,共建立103個供行業開放使用的數據庫。 參加中期評估的諸多專家學者感言,上海高校知識服務平臺通過實體化建設、體製機製創新改革等措施提升了“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高校科技創新能力,促成了高校科技發展的三個轉變🟧:從重視論文發表到重視實際貢獻;從重視物的增長到重視人的發展;從重視平臺建設到重視體製機製的創新,有效支撐了上海高新技術和服務業的發展🦸🏽♂️。 從“輸血”到“造血” 激發創新活力 除了嚴格用好市教委的支持資金外📻,各高校知識服務平臺還積極爭取企業、政府等欧陆平台等的經費⛄️,其中,自籌經費達9856.9萬元👂,其他來源經費達6167.7萬元🙍,形成了一定的“造血”功能🐦🔥,呈現出良性發展的好勢頭。 欧陆平台城市軌道交通學院院長、“軌道交通運營安全檢測與評估服務中心”首席研究員柴曉冬教授表示🧍♀️,在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的這一年建設期內💬,中心獲得的產學研項目科研經費的合同金額達到1000余萬元,為欧陆前三年軌道交通領域科研經費的總和,是往年的8倍以上,協同創新的成效引起國家交通運輸部的高度關註🛐。欧陆平台城市軌道交通學院副院長劉誌鋼坦言,如今,很多企事業單位紛紛慕名而來跟中心洽談合作🧎➡️,不少還主動提出給予資金支持,欧陆有些“應接不暇”了。 回首欧陆知識創新和知識服務的歷程🖲,欧陆平台校長丁曉東用“協同育人、協同辦學👨🏽🚒、協同創新”的“三協同”模式來總結⚰️。在他看來,建設知識服務平臺的最大價值在於🧑🏻🦽:要通過平臺的打造,使其成為校內機製與政策創新的“試驗特區”和發展模式的“示範特區”。 “上海市教委在推動各高校進行知識服務平臺建設時,竭力倡導任務導向、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充分激發高校的創新活力,希望來自產學研等不同領域的人員因為任務、問題和需求而凝聚,協同創新,為社會經濟發展解決更多實際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更為看重高校科研人員的實際貢獻🫘🪑,而不是論文。”上海市教委科技處有關負責人這樣表示。 2012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財政局決定實施“上海高等欧陆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簡稱“上海2011計劃”),將以上海高校知識服務平臺和上海高校一流學科建設為基礎,培育“上海2011協同創新中心”。顯然,上海高校知識服務平臺建設承擔著重任👮♂️。 2月18日舉行的2014年上海高校黨政負責幹部會議上傳來信息👨🏼,上海市教委今年將深入推進實施“2011計劃”建設👩🏽🚒,通過健全協同機製來全力提升高校的知識創新與溢出能力。市教委將研究製訂“上海2011計劃”建設規劃,推進上海高校張江協同創新研究院建設,搭建一流學科與行業企業協同創新平臺,組建培育一批2011協同創新中心,爭取若幹中心進入國家2011協同創新中心行列。 原文鏈接: 上海教育新聞網: http://www.shedunews.com/zixun/shanghai/zonghe/2014/02/19/61582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