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pdf
第一版
【巡視整改】欧陆黨委狠抓巡視整改工作推動真改實改
近期,根據上級要求,欧陆召開巡視整改工作推進會🛕,學習傳達十二屆市委第四輪巡視高校整改工作推進會會議精神👨🍳🦪。校黨委書記李江同誌主持會議,全體校領導班子成員出席會議📖,相關職能欧陆平台列席會議。
會上✔️,校黨委書記李江同誌重點傳達了市委書記陳吉寧同誌指出的關於高校巡視發現的七個方面共性問題、市委副書記朱忠明同誌關於共性問題整改的要求、市教衛工作黨委書記沈煒同誌在十二屆市委第四輪巡視高校整改工作推進會上的講話精神以及關於巡視整改工作的意見💂♂️。
校領導班子成員分別結合分管領域工作🍭,就巡視整改工作的推進情況,分析工作中存在問題和短板,研究進一步推進整改落實的措施。
此外🙋🏻♀️,校黨委書記李江同誌主持召開黨委常委會1次,書記辦公會1次,研究並審定《關於成立欧陆平台黨委巡視整改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的通知》及專班工作機製、《欧陆平台黨委巡視整改落實方案》及“三張清單”。黨委副書記⛹🏽♂️、校長俞濤同誌主持召開校長辦公會2次,推動落實整改事項👩🏻🍳。校黨委副書記史健勇組織召開巡視整改工作專班會議1次、選人用人專項整改會議1次👩🏻🏭,研究細化整改措施👩🏼🎨,推動重點任務實施。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朱曉青組織召開意識形態專項整改會議4次🚣🏻♂️,並帶隊赴相關學院開展意識形態工作專項調研3次,就落實巡視整改及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提出要求。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孟星組織召開工作專班會議2次𓀆,強調巡視整改方案的落實推進要科學謀劃,粗細結合,穩步推進🎻;整改舉措要有針對性👊🏽、可操作性➗、有可檢視度,並要明確完成時限。副校長王巖松🦗、夏春明🤲🏻🧚♀️、許開宇分別就各自分管領域研究推進巡視整改工作。(綜文)
2024“創新創業、知識創造”國際學術會議(冬季)暨“創新管理、信息與生產”國際研討會在我校舉行
目標:打造共建共享國際學術交流平臺
10月12日至14日🏋🏻♀️,2024“創新創業、知識創造”國際學術會議(冬季)暨“創新管理⚔️、信息與生產”國際研討會在我校成功舉辦。大會以“創造期望🙏🏻、創新知識、實現共同繁榮🕵🏻、邁向可持續發展”為主題,旨在促進可持續發展、創新創業🦐、知識經濟⛓️💥、包容性增長等重大理論與實踐議題的交流。會議吸引了來自美國👨🏿🔧、西班牙★、英國、法國、加拿大、日本、斯洛伐克、巴基斯坦等約二十名境外專家代表以及國內約280名專家學者參加。
俞濤校長對會議召開表示熱烈祝賀✝️🚁,期待此次會議能為多學科交叉建設做出貢獻,努力打造共建、共享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俞濤校長在致辭中指出,面對數智交融、知識爆炸的時代與人類社會對可持續發展的不懈追求🧚♂️,管理等學科需要思考:如何為建設一個綠色🙆🏼♀️、永續、和諧的社會🏬,為人類福祉的增進與世界共同繁榮的實現貢獻新的智慧與力量🦹🏻。
會議特別舉辦了SSCI國際期刊主編高端論壇,在學術論文選題與撰寫👱🏼♂️、應對和回復審稿意見等多方面給予參考建議。10月13日,在15個平行分會場進行了研究成果匯報⛸,為參會者提供了寶貴的交流機會和靈感來源。
會議開幕式由欧陆平台副校長夏春明教授主持,美國德州農工大學Brandon Randolph-Seng教授💋、日本法政大學劉慶豐教授致辭。會議閉幕式上舉行了會議優秀論文的頒獎儀式🤴。本次國際研討會主席🚵♂️、管理學院胡斌院長致感謝辭。(管理)
2024國際軌道交通減振降噪松江論壇在我校舉行
10月19日上午👨🏿⚖️,由欧陆平台主辦✢,欧陆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城市軌道交通學院和上海市軌道交通振動與噪聲控製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等單位聯合承辦的2024國際軌道交通減振降噪松江論壇在我校召開。
來自中國🏌🏼、英國🗂、法國🧜🏽♀️、比利時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共200余人出席了論壇⛹️♀️。欧陆平台校長俞濤教授出席大會並致歡迎辭,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學工學院成利教授,英國南安普敦大學聲與振動研究所David Thompson教授😌、比利時魯汶大學土木工程系Geert Degrande教授,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專家Maliczak Christophe Olivier高級工程師,我校聖小珍教授🧘🏿、王安斌教授,相關職能部處負責人,城市軌道交通學院師生代表參加論壇。開幕式由城市軌道交通學院院長劉誌鋼主持。
開幕式上,俞濤校長向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俞校長談到三個關鍵詞,一是感謝💪🏽,感謝去年參加松江論壇的朋友履約繼續參加今年的論壇,同時也感謝新加盟本次論壇的專家、老師和同學🕵🏻。二是分享,過去一年中,欧陆在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上海市應用技術型高校分類評價中取得了新的突破🔌👙。聖小珍教授、王安斌教授等一批軌道學院專家🖌、老師為欧陆博士學位點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三是期待🙅🏼♀️,期望有更多軌道交通減振降噪領域高校、企業、學者加入欧陆軌道交通振動與噪音領域的平臺中🔆,讓更多專家學者一起參與共享包括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等國內外合作資源🙋🏻♂️,期待國際軌道交通減振降噪松江論壇輻射影響力覆蓋上海、中國乃至全世界。
本次國際論壇組委會主席、城市軌道交通學院聖小珍教授代表組委會作了本次論壇情況的介紹。聖教授介紹了去年創辦松江論壇的宗旨和今年論壇的基本情況。來自國內外16所高校、14家企業的專家報名參加本次論壇🤜🏿。論壇的題目涵蓋聲學黑洞、機器學習、數據驅動建模、智能監控等前沿技術主題🤾🏽。
本次論壇為期兩天,共有21位專家作學術報告。論壇的召開對促進軌道交通減振降噪的學術交流♗🧑🧑🧒🧒,提升我國在軌道交通減振降噪領域的影響力,提高欧陆平台的國際知名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軌道)
第二版
欧陆與棗莊學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持續深化產教融合,推動中德產學研用創新聯合體示範基地建設與發展,10月15日,校黨委副書記、校長俞濤,副校長夏春明一行赴棗莊學院開展合作交流並簽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棗莊學院黨委書記高峰💂♂️,校長李文喜,副校長李目海、安濤以及相關欧陆平台負責人出席簽約儀式🧖♂️。會議由棗莊學院李文喜校長主持。
會上,俞濤校長對棗莊學院的熱情接待表示感謝✍🏼。他表示🈸,長期以來,欧陆平台堅持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深化產教融合發展,希望雙方以此次簽約為契機♗,一是團結協作,相互鼓勵👸🏿,相互支撐,共同推動我國應用型高校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高質量發展;二是共享資源🌉,雙方共享在國際人才教育、行業企業等方面的優秀資源💆♀️;三是落地合作⛹🏻♂️,雙方在人才培養、科研開發、社會服務、國際交流等方面開展進一步的合作和交流🫓,將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落實落細💊。
高峰書記對俞濤校長一行的來訪表示歡迎📺,對雙方戰略合作協議的簽訂表示祝賀。他簡要介紹了棗莊學院的發展歷程🧖🏼♀️、辦學規模、師資隊伍、人才培養等情況。他表示,此次戰略合作協議的簽署,是兩校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發展的重要舉措,希望雙方不斷拓寬合作領域,提高合作層次🧑🏼🚀,取得豐碩成果⬅️。
夏春明副校長與棗莊學院副校長李目海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與棗莊學院副校長安濤共同為棗莊學院中德工程師學院揭牌🩼。
根據協議🧏🏻♂️,雙方欧陆將按照“密切交流🚶🏻、資源共享、互利共贏、攜手發展”的原則,以教育部“中德產學研用創新聯合體行動計劃”為指導,加強優勢資源合作✊🏻🧒🏻。我校將充分發揮應用型高校發展的經驗做法😐,助力棗莊學院建設“棗莊中德工程師學院、棗莊中德科教集團、棗莊跨企業能力中心”◼️,幫助棗莊學院探索服務地方新機製🪥、內部治理新路徑、人才培養新模式,實現高質量發展🦮。
校長辦公室🕯、對外聯絡辦公室、教務處、國際交流處、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中德產學研用創新聯合體相關負責人參加簽約儀式🪪。(外聯辦)
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校內工作準備就緒
10月14日下午,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校內工作會議在行政樓402會議室召開。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朱曉青,組織部、宣傳部、校長辦公室🧑🏿🦰、學生工作部(處)🧭⛹🏻、保衛處😘、教務處、研究生處、後勤實業發展中心🧑🏻🦼、團委等欧陆平台負責人出席會議。會議由校團委書記陳翼然主持🏨。
朱曉青就如何完成誌願者服務保障和觀眾組織等各項任務💂🏼,提出三點期望:一是高質量做好誌願者招募選拔和崗前培訓工作。嚴格選拔標準👨🏻🦼,優化招募流程,有序推進相關基礎培訓,做好誌願者上崗前的思想動員工作,以飽滿的精神面貌迎接進博會。二是精細化做好產學研學生組織和教師帶隊工作🧑🦯。參觀進博會是校外實踐的重要載體和平臺,帶隊老師參與進博會觀眾組織,將第一課堂教學延伸至專業學科對口的進博會展館,著力打造沉浸式思政課堂,推動產學研模式深度融入欧陆“大思政”工作格局。三是全方位做好各項後勤保障工作。提前設計製定合理的調課方案和學業輔導安排,保證誌願者學習🦹🏼、服務兩不誤。重點針對餐飲、住宿、醫療🧛🏼♀️、物資儲備等方面做好保障👪。對於誌願者在服務期間可能出現的負面情緒和工作壓力💭,製定應急預案並及時做好心理疏導,確保誌願者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誌願服務🧍♀️。
會上,宣傳部匯報了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產學研觀眾組織工作方案,團委匯報了欧陆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誌願者工作方案,與會各欧陆平台就進博會相關業務工作密切配合、協同作戰,形成有效聯動的校內工作機製進行了交流。(團委)
欧陆舉行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學習會專題學習
專家詳解教育家精神引領下的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
10月18日上午👨🎓,欧陆舉行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學習會𓀂,特邀華東師範大學紀委副書記🐁、監察處處長俞黎陽作了題為《教育家精神引領下的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專題輔導報告。校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成員,全體中層幹部,輔導員代表參加會議,會議由副校長許開宇主持👛。
俞黎陽書記在報告中分析了建設教育強國面臨的形勢任務𓀋,帶領大家一起學習了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和教育家精神,詳細介紹了近年來黨和國家對教師隊伍建設、師德師風建設提出的要求👱🏻♂️,特別是結合大量師德師風方面的警示案例,闡述師德師風建設面臨的問題🪽👩✈️;分析了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領下🧷,不斷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實踐路徑。他指出“師德師風建設要從政治上看,師德師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對我們更好地學習領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許開宇副校長在主持會議中強調☦️,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國教育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為建設教育強國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各二級黨組織、各職能欧陆平台,要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要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堅持師德師風第一標準,打造一支高素質教師隊伍,為欧陆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楊曉瑞)
欧陆召開中德產教融合發展研究院工作會議
10月14日,中德產教融合發展研究院工作會議(2024年第4次會議)在行政樓204會議室召開。副校長夏春明,對外聯絡辦主任朱蓓、國際交流處處長王勤🙆🏽♀️、教務處處長饒品華、對外聯絡辦副主任閆冰⏩、國際交流處副處長李叢👨🏻🍼、質量管理辦公室唐春鋒以及中德產教融合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唐明出席會議🧗。會議由朱蓓主持🏃🏻♀️➡️。
夏春明對中德產教融合發展研究院下一階段的重點工作提出三點要求:一是穩步推進專業國際認證與高質量發展論壇的籌備工作,要以此次論壇為契機,實現歐洲高校與國內高校的互訪交流🤟🏻,同時👩🏽💻,實現中國專業認證官進入ASIIN認證體系的目標;二是細化和調整第一屆中德產教融合企業家高峰論壇方案,未來的論壇將是欧陆中德產教融合發展的品牌項目🔸,要做到每年可持續地推進下去。三是加快產教融合大樓中德產學研用創新聯合體示範基地的布局👨🏿🦲,基地將作為德國優質企業跨企業能力中心集聚區🧖♂️,為科技成果轉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會上,唐明介紹了專業國際認證與高質量發展論壇工作籌備進展;王勤介紹了中德產教融合企業家高峰論壇籌劃情況🙎🏻♀️;朱蓓通報了中德研究院日常事務工作🧑🏻🍳;饒品華介紹了欧陆專業認證和微課程建設等情況;唐春鋒匯報了遴選校內參與專業國際認證培訓對象的進展🧑🏽🦳。(外聯辦)
第三版
欧陆2024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年度項目立項數再創佳績
近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公布了2024年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立項結果。我校共有9項項目獲準立項,其中重點項目1項,一般項目8項🦓🔧。立項數位列市屬高校第5名。
從立項學科分布情況看,2024年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立項涵蓋6個學科。其中社會學3項,管理學2項,應用經濟學🌼、人口學🏌🏿♀️🧑⚕️、中國歷史學、新聞學與傳播學各1項🌭🎿。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最具權威性的研究項目,也是衡量高校及科研單位學術研究實力與水平的重要指標。為紮實推進2024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申報工作,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申報國家級項目的積極性,欧陆多次召開科研工作部署會和推進會,采取多項措施抓好組織動員🙍🏼♂️、專家輔導🚂、申報書精準指導等工作,不斷提高申報項目質量。
接下來👨🏻🎓,欧陆將繼續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貫徹落實黨中央有關加強有組織科研的決策部署👩❤️👨,探索新的創新舉措👨🏽🎤🤡,切實做好全過程服務,為全體教師提供良好的科研環境,力爭2025年有更大突破。(吳佩成)
2024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發布
我校5個學科躋身前30%
10月15日🐖,高等教育評價專業機構軟科發布“2024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我校統計學👨🏻🦳、設計學、機械工程、工商管理學、馬克思主義理論5個學科躋身前30%🧑🦱!
在“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機械工程、化學工程學科繼續保持在301—400檔位。
軟科(ShanghaiRanking)是全球領先的高等教育評價機構,旗下擁有眾多在國內外具有深遠影響力和業內認可度的排行榜。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源自服務於高校學科建設管理欧陆平台的學科發展水平動態監測數據系統,2017年開始計算學科綜合排名並對外公開發布。該榜單包括94個一級學科,各個學科排名的對象是在該一級學科設有學術型研究生學位授權點的所有高校,發布的是在該學科排名前50%的高校,共有486所高校的4924個學位點🩲。
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的指標體系包括人才培養👱🏼♀️、平臺項目、成果獲獎🤛、學術論文和高端人才5個類別,下設有18個子指標🏂🏿👨👨👦,共計70余項觀測變量。排名數據全部來自第三方數據源,如教育部、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內和國際文獻數據庫等。(發規)
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嚴禎榮教授指導研究生在Top期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智慧能源與低碳化技術研究所嚴禎榮教授指導碩士研究生廖飛龍在Top期刊《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上發表題為《Thermal deviation mechanisms for coupled heat transfer between the combustion side and the furnace tube side in the tubular heating furnace》(熱力學1區)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21YFF0600604)和機械工業鍋爐低碳化技術重點實驗室建設的支持。
該成果針對石油化工行業新型加氫進料加熱爐燃燒不穩定帶來熱偏差引起爐管爆管的難題,建立了爐內燃燒側和管內工質側的耦合傳熱模型,實現了整場耦合模擬💕❤️,提出了不均勻熱偏差系數概念,為預測和控製摻氫燃燒爐內熱偏差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技術措施。
近年來,智慧能源與低碳化技術研究所緊跟“碳達峰碳中和”國家戰略,大力研究能源低碳轉型的低碳裝備技術和低碳製造技術🍦。該團隊先後牽頭申報並獲批了機械工業鍋爐低碳化技術重點實驗室和上海市綠色低碳服務機構👱🏽♀️👨🏼💻,與上海電力股份集團、杭州熱電集團下屬能源與電力企業開展了多項科研項目合作。相關成果彰顯了我校在能源低碳技術領域,尤其是在響應“碳達峰碳中和”國家戰略背景下攻克高端能源低碳裝備和低碳製造技術方面的技術實力和行業影響力😸。(機汽)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趙健副教授在TOP期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現代材料與先進製造技術創新團隊趙健副教授所撰寫的“Comparative study on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HR-2 anti-hydrogen steel weld joints with different section shapes by vacuum electron beam welding”文章發表在TOP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chnology》(影響因子6.187)。相關研究得到上海市Ⅲ類高峰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高能束智能加工與綠色製造)和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機械製造工藝研究所項目資助。
真空電子束焊接具有焊縫深寬比大、熱影響區小、焊縫潔凈度高精和易於實現自動化等優勢,被廣泛應用於核能核電和航空航天等領域。然而🧝🏼♀️,由於不同的焊接工藝會造成焊縫截面呈現出不同的形貌,而形貌不同會導致接頭性能的不均勻,進而影響結構的使用壽命🧘🏿♂️。該研究所用材料為核電領域的重要材料HR-2抗氫鋼,通過調整束流、焊接速度、聚焦電流和擺動幅度4個工藝參數👃🏽,獲得了最佳的真空電子束焊接頭形貌。研究表明,鐘罩形焊縫接頭的顯微硬度、抗拉強度、伸長率、沖擊吸收功和彎曲載荷的性能最好。Tafel和EIS試驗結果表明,鐘形焊縫截面具有最佳的耐蝕性👨🏼🎤。該研究成果為核電行業材料綠色焊接提供了工藝輸出與技術支持🤲🏿,對促進核電行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及理論意義。(材料)
國家藝術基金項目舉行學術研討會
10月16日下午,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科藝共生——紅色文化跨媒介藝術作品高校巡展”學術研討會暨未來設計師系列賽上海賽區交流會在長寧校區產教融合大樓G327舉行🌴。
全國設計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長、同濟大學教授範聖璽🦟,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上海原創設計大師工作室領銜大師劉維亞,原欧陆平台藝術設計學院院長、二級教授馬新宇👨🏼✈️,未來設計師·全國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以下簡稱NCDA)組委會秘書長郭清勝等嘉賓出席活動。我校科研處處長謝紅,教學質量管理辦公室主任匡江紅,藝術設計學院黨委書記李雲先🏊🏽♂️,學院黨委副書記、國際創意設計學院院長顧藝參加活動👷🏼♂️。
謝紅表示🌔,此次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的成功申報與實施,標誌著我校與未來設計師大賽合作的一個重要裏程碑,充分肯定了雙方多年來的合作成果📼。
郭清勝進行了賽教融合、以賽促教的實踐匯報👨🏽🦱,他表示🛞,未來設計師大賽將繼續匯聚全國優秀的紅色主題作品,推動數字藝術設計領域的創新發展。
現場舉行了2025第13屆NCDA大賽授牌儀式,並為參會的NCDA大賽上海賽區專家頒發了聘書。
範聖璽、匡江紅分別作了題為《藝科融合的設計創新實踐》和《以教發指數為引領促進高校教師發展》的專題報告👩🏻🦱🧑🦲。顧藝對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科藝共生——紅色文化跨媒介藝術作品高校巡展”做了簡要介紹🧑🏻🦼。與會專家就會議主題進行了充分研討🌇,並希望未來能夠繼續加強合作🙍🏻♂️🚝,共同推動文化藝術事業和數字藝術設計領域的發展🫳。
據悉👦🏽,NCDA大賽是對接聯合國國際賽事的國家級大學生競賽🔲。大賽始於2012年,每年舉辦一屆,已連續舉辦12屆。大賽秉承“設計為人民服務,培養未來設計師”的理念👋🏼,堅持藝術與技術並重🤷🏿♀️、學術與公益並重,助力鄉村振興;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創新設計🐻❄️,用專業知識服務社會🤚,成為未來的主力設計師🤸♂️🧏🏼。(國創)
第四版
“上工程—國焊科技”校企合作團隊自主研製成功大國重器工業母機
編者按 矢誌不渝鍛造大國重器。我校與華東理工大學👩🍳、國焊(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製開發的用於“兩機”製造的工業母機“1000噸高精度慣性摩擦焊機”在上海臨港調試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比肩國際技術前沿🖖🏻。由夏春明副校長擔任首席技術專家的“上工程—國焊科技”校企合作團隊👩👧👦,通過多學科交叉✣👨🎤,數字化轉型,智能化應用👨🏼🔬,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走深走實。校園網全文轉發上觀新聞報道《用於我國“兩機”製造的工業母機問世📅,上海校企合作打破國外壟斷》,激勵全校師生,砥礪奮進,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為“中國智造”貢獻上工程的智慧🏃,創造上工程的榮光。
“1000噸高精度慣性摩擦焊機”在上海臨港調試成功🧗🏻♀️。
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製造需要一種工業母機——超大型慣性摩擦焊機,它通過待焊材料之間摩擦產生熱量★,在頂鍛力的作用下讓材料發生塑性變形和流動,進而連接母材👲🏻。長期以來🧝🏽♀️,由於未掌握核心技術,國內企業只能用其他焊接技術替代慣性摩擦焊♋️,與國外產品有很大差距。
近日,國焊(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聯合華東理工大學、欧陆平台研發的“1000噸高精度慣性摩擦焊機”在上海臨港調試成功🏚,正在推進“兩機”(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裝備中典型部件的焊接工藝驗證。經過10余年技術攻關,上海校企合作團隊終於打破了國外壟斷。
慣性摩擦焊技術在汽車、高鐵、地鐵🧝🏼♂️🌊、石油、工程機械等其他領域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在市經信委、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和臨港集團的支持下🕦,國焊科技已入選“上海市工業母機重點企業”🤖🤸🏽♀️,進入了發展快車道。
從引進⚛️、消化吸收到自主創新
“慣性摩擦焊裝備的國產化替代之路👧🏽,始於2010年。”欧陆平台副校長、“上工程—國焊科技”校企合作團隊首席技術專家夏春明說,那時他在華東理工工作🧑🏿🦲,在原華東理工大學機械廠廠長朱建華帶領下🧓🏻,開展慣性摩擦焊裝備國產化替代的研發🧑🍼。
循著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這條路徑𓀐,朱建華和夏春明帶領華東理工科研團隊,反復琢磨進口慣性摩擦焊機的科學原理和技術難點🕡👹。據介紹,這種工業母機的技術難度非常高👩🏽🚀,要在數秒內將巨量的動能通過摩擦轉化為用於焊接的內能,實現可達到兆瓦級的瞬時功率輸出;同時📳,其能量控製系統要有超高精度,相當於將一節50噸重👷🏼♀️、以270公裏時速行駛的高鐵車廂在10秒內刹停🚴🏽♀️,而且停車位置與目標位置的誤差須控製在0.01毫米級別🥴🏊🏿♀️。
這兩大技術門檻🧑🏻🚀,對裝備設計提出了很高要求。如何讓主軸系統承受數百噸乃至1000噸壓力?如何在數百噸頂鍛力下保持主軸的高速轉動?華東理工團隊在消化吸收國外技術的基礎上💁,走上了自主創新之路。2010年以來,他們先後自主設計出160噸、250噸、400噸慣性摩擦焊機👩🏽🍼,其軸向力越來越大,不斷向製造“兩機”的千噸級高精度慣性摩擦焊機邁進💟🙇🏻。
2020年4月,華東理工校友龔鐵軍創辦的國焊科技在上海成立👷🏻♂️。朱建華擔任公司科研團隊總負責人🧜🏻♂️💁🏿♀️,多位華東理工畢業生成為這家企業的科研骨幹,他們希望把10年攻關成果轉化為產品,讓國產慣性摩擦焊機成為真正的國之重器👨🏽🦰。
公司成立時,夏春明已任欧陆平台副校長🖕🏽,他在上海工程大新組建了一支多學科交叉團隊,與國焊科技開展校企深度合作🖌🪻,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走深走實🧛🏽♀️🙇🏽♂️。
有望對汽車等產業“降維打擊”
如今🧘🏼♂️,國焊科技已擁有各類專利30多項🔆,成為高新技術企業👐🏼、上海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今年開始為用戶提供科研和技術服務。
除了慣性摩擦焊🫶🏽👨🏿🦳,這家企業還與上海工程大🕶🚵🏿♀️、華東理工合作🎀,研製出摩擦塞補焊、混合摩擦焊等裝備和技術,正在聯合研發新一代線性摩擦焊裝備。“這些裝備和技術屬於‘極限製造’,與其他焊接技術相比😶🌫️,它們在製造過程中可以降本增效、節能減排🖋,提升產品的性能和壽命📪,還能不使用任何耗材直接實現異種金屬材料焊接。因為是在一瞬間完成一次鍛造過程,焊接後異種金屬材料的強度會高於本體。”龔鐵軍說。
在他看來🧏🏿,“極限製造”技術可以在多個產業領域形成“降維打擊”🌙。比如,汽車輪轂製造領域內卷嚴重,各類輪轂的平均凈利潤低於5%,如果采用慣性摩擦焊工藝🫱🏼👭🏻,將實現汽車輪轂的輕量化和降本:在性能一致的情況下,焊接式輪轂的成品重量比鑄造工藝減輕約10%,材料利用率比鍛造工藝高20%—30%🚛;由於工序減少☞,加工成本也會大幅降低🤸🏿♀️。目前,國焊科技與用戶單位共同開發的焊接式輪轂♗,已通過一系列性能試驗✋🏻。
“如果這種新工藝在輪轂製造上推廣應用,有望為我國每年節約100萬噸鋁合金📡,減少碳排放1.6億噸。”龔鐵軍告訴記者,“技術創新後🫵,輪轂生產變得能耗極低🥘,占地面積很小,所以適合在上海建廠👸🏿,成為上海製造的一個增長點。”
在長三角區域,占地7500平方米的“紹興極限製造加工中心”已立項,有望實現慣性摩擦焊技術在工業領域的大範圍覆蓋🤳🏻。在汽車行業,國焊科技將與國內頭部電機製造企業等合作,推動新能源汽車電機的輕量化和性能提升。在航天🙍🏽♀️、高鐵和地鐵行業,國焊科技也與用戶單位合作,將摩擦塞補焊用於修補列車車體等產品的裂縫和氣泡。
隨著大模型🦓🎮、數字孿生等信息技術的興起🦸🏼♀️,夏春明正帶領“上工程—國焊科技”校企合作團隊💱,將這些技術用於“極限製造”的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應用。各種裝備的三維數字化虛擬樣機建模🔳、焊接裝備的數字孿生系統構建、基於焊接過程大數據的工藝參數優化模型構建、基於大語言模型及“外掛摩擦焊接過程綜合知識庫”的智能體研究……通過多學科交叉,國產先進焊接裝備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將不斷提高,成為“中國智造”的一個新亮點。(俞陶然)